上联:应保半壁地,乃妥九原灵,功无愧乎,君子欤,君子也;
下联:可托六尺孤,合寄百里命,利其溥矣,如其仁,如其仁。
(清-绍昌《刘坤一祠堂联》)
(1) [half of the wall (cliff)]
(2) 指朝东的半面山崖
半壁见海日。&—&—唐&· 李白《梦游天姥吟留别》
(3) 半边
我那岳伯父拼身舍命与金人撕杀,才保全得半壁江山。&—&—《说岳全传》
[Jiuyuan] 本为山名,在今山西新绛县北。相传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此,后世因称墓地为九原。
汝在九原。&—&—清&· 袁枚《祭妹文》
[feel no qualms;be worthy of;have a clear conscience] 没有什么对不起别人之处
于心无愧
(1) [gentleman]∶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
彼君子兮。&—&—《诗&·魏风&·伐檀》
君子不齿。&—&—唐&· 韩愈《师说》
君子寡欲。&—&—司马光《训俭示康》
君子多欲。
(2) [a man of noble character]∶古代指地位高的人,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
不亦君子乎。&—&—《论语》
君子有不战。&—&—《孟子&·公孙丑下》
君子博学。&—&—《荀子&·劝学》
花之君子。&—&—清&· 周容《芋老人传》
(3) 对别人的尊称 [honorific title to thers]
君子书叙。&—&—唐&· 李朝威《柳毅传》
君子登山。&—&—明&· 顾炎武《复庵记》
同社诸君子。&—&—明&· 张溥《五人墓碑记》
君子之后。&—&—清&· 梁启超《谭嗣同传》
(1).见“ 六尺之孤 ”。
(2).指成年男子之身躯。 唐 李山甫 《下第献所知》诗之一:“虚教六尺受辛苦,枉把一身忧是非。” 明 姚士麟 《见只编》卷中:“我固知公等相索,故来就缚,且为共尽此酒,便以六尺付公耳。”
(1).一百里。谓距离甚远。《易·震》:“震惊百里,不丧匕鬯。”《诗·大雅·桑柔》:“维此圣人,瞻言百里。”《史记·孙子吴起列传》:“兵法,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。” 宋 苏轼 《明君可与为忠言赋》:“心苟无邪,既坐瞻於百里;人思其效,将或锡之十朋。” 清 纪昀 《阅微草堂笔记·如是我闻二》:“乃知天下事,但知其一,不知其二,多有收目前之效而貽后日之忧者,始服 永公 ‘熟虑其后’一言,真‘瞻言百里’也。”
(2).古时诸侯封地范围。《孟子·万章下》:“天子之制,地方千里,公侯皆方百里。”后用以称诸侯国。参见“ 百里之命 ”。
(3).亦谓地小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:“然而 文王 ( 周文王 )犹方百里起,是以难也。”《荀子·仲尼》:“故善用之,则百里之国足以独立矣。”
(4).古时一县所辖之地。因以为县的代称。《汉书·百官公卿表上》:“县大率方百里。” 汉 蔡邕 《太尉陈公赞》:“公在百里,有西产之惠,赐命方伯,分 陕 餘庆。” 晋 陶潜 《酬丁柴桑》诗:“秉直司聪,惠于百里。” 唐 王勃 《上明员外启》:“三冬文史,先兆跡於青衿;百里絃歌,即驰芳於墨綬。”
(5).借指县令。《后汉书·循吏传·仇览》:“ 涣 ( 王涣 )谢遣曰:‘枳棘非鸞凤所栖,百里岂大贤之路。’” 李贤 注:“时 涣 为县令,故自称百里也。”《南齐书·文学传·崔慰祖》:“帝( 明帝 )欲试以百里, 慰祖 辞不就。” 宋 王禹偁 《畬田词》序:“苟择良二千石暨贤百里,使化天下之民如斯民之义,庶乎污莱尽闢矣。”
(6).宝剑名。 晋 崔豹 《古今注·舆服》:“ 吴大帝 有寳刀三,寳剑六。寳剑六:一曰白虹……六曰百里。”
(7).复姓。 春秋 秦 有 百里奚 。见《孟子·万章上》。
(1) [if]
(2) 表示假设,正句中往往有&“必&”、&“就&”等跟它呼应,相当于&“如果&”
如其克谐,天下可定也。&—&—《资治通鉴》
(3) 连词,表示提出另一话题,用在下句或下段开头
如其礼乐,以俟君子。&—&—《论语&·先进》
本文链接:http://www.51sang.com/duilian/36907.html
版权声明:本文为 “对联网” 原创文章,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及本声明!
工作时间:
客服电话
电子邮件
909091757#qq.com